欢迎访问兰州大学党委深改办、发规处

最新更新

【中国高等教育】王战军等:清理“四唯” 呼唤“双一流”建设评价创新(二)

发布时间:2019-01-15 字体大小 T |T

二、发展评估理论,创新多元的“双一流”建设评价理念

清理“四唯”,重构中国知识体系,创新多元“双一流”建设评价理念,需要回望传统教育评估理论和高等教育监测理论的发展,学习、借鉴多学科理论与方法。

1.历史上的教育评估理论经历四个阶段

教育评估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和标准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在近百年的教育评估史上,教育评估理论和方法始终在批判与竞争中,持续着融合与创新的进程。学者古贝Egon G.Guba)和林肯(Yvonna S.Lincoln将评估划分为测量、描述、判断、建构四个时代:第一代评估强调使用合适的工具进行技术性的测量,第二代评估是一种以描述某些规定目标的优劣模式为特征的评估方法,第三代评估推崇帮助委托人决定判断的标准,第四代评估探索了响应式的聚焦方式和建构主义方法论。我们认为,评估理论的演进,只是评估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立场不同,体现了评估理论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前四个阶段的评估理论已不再适应信息高速发展时代对教育评估的要求,以往评估理论在评估主体设置、客体选择、价值判断特别是评估方法等方面,也不能满足“双一流”建设评价动态监测、多元综合等的评价要求。尤其是根植于西方知识体系之上的评估理论,并不切合我国“双一流”建设评价的实际。而新一代监测评估的提出,为创新“双一流”建设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

2.新一代监测评估理念,为“双一流”建设评价理念的创新注入活力

高等教育监测评估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持续收集和深入分析有关数据,直观呈现高等教育状态,为多元主体价值判断和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的过程,具有“时间尺度密集”“空间尺度多样”“价值尺度多元”的抽象特征,以及常态化、客观性、形成性、多元性的典型特征,具有监测、预警、评估的基本功能。与传统的评估理论相比,监测评估理论体现了在评估主体、评估客体、评估周期、评估机制、评估价值方面的转变。监测评估能够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分析,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和规律,再利用可视化的技术,使数据最终揭示高等教育状态。这也要求在处理教育数据与信息的过程要做到逻辑严密,操作性强,此外,处理数据所需要的平台、专家、工具等,也是监测评估实施的基本条件。

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理论产生和根植于各阶段的评估理论当中,又是对传统评估理论的发展和超越,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现代技术信息应用的结果,体现了大数据时代对教育评估提出的新诉求。监测评估理论为“双一流”建设评价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时间尺度上,监测评估密集的时间分布和周期,使“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实现监测信息的完整性和实时化。在空间尺度上,监测评估宏观微观相结合,对总体与细节的共同关照,使多种层次比照“双一流”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效的设想成为可能。在价值尺度上,监测评估不仅关注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也关注在促进人的发展中的质量状态,能够衡量“双一流”建设的多元价值功能。

3.基于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理论,建构创新多元的“双一流”建设评价理念

近百年来评估理论的发展,尤其是监测评估理念的提出,为新时代背景下“双一流”建设评价理念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双一流”建设强调“加强过程管理,实施动态监测,及时跟踪指导”,完善“多元综合性评价”“定性和定量、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开展对“建设过程及建设成效的监测评价”,这些明确出现在“双一流”建设国家政策中的具体要求,渗透了监测评估理论对我国“双一流”建设评价的深入影响和积极贡献。

在继承和发展以往评估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双一流”建设评价的创新理念:以“服务战略、创新驱动、科学客观、世界一流”为指导思想,以“融通中外、简约可行”为评价策略,以“互联网+”为理念,以大数据驱动为核心,以动态监测平台为支撑,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实时、常态监测的同时,每个建设年度实施年度评价,建设中期实施中期成果评价,建设周期末实施期末建设评价,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成效。这一创新理念的实现,将有助于对“双一流”建设核心要素的动态监测,客观呈现“双一流”建设状态,使高校实时了解“双一流”建设情况,加快推进自身建设;使政府全程掌握“双一流”建设进展,及时进行宏观调控;使社会及时获悉“双一流”建设动态,加强社会质量监督。

三、扎根中国大地,创建“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

在清理“四唯”、重构中国知识体系的历史使命号召下,在创新多元的“双一流”建设评价理念的指导下,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考虑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的要素包括开放的评价维度、多元的价值判断、客观的数据监测平台、多元的评价主体。

1.创建开放的评价维度

清理“四唯”,要求“双一流”建设的评价摒弃以往以论文、奖项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做法,构建创新、多元、综合的评价维度来反映建设成效。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我国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设计了近期、中期、远期30年的目标规划以及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的建设内容,通过对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的考察,我们确立了达成度、贡献度、引领度、支撑度和满意度五个评价维度。从这五大维度对“双一流”建设进行评价,既能回应国家和社会需求,又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双一流”建设成效。在五大建设维度中,“达成度”突出“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导向,主要衡量各建设高校在开展建设和改革任务时,对本校、本省域、以及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目标的完成程度;“贡献度”引导各建设高校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动力源和智囊团,主要考察各建设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支撑度”强调各建设高校致力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评测各建设高校在学科、行业领域的填补空白与不可或缺作用;“引领度”鼓励各建设高校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中不断探索,主要测度各建设高校在制度理念、文化传承中的引领情况;“满意度”以“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和“世界一流”为指导思想,主要评价各建设高校在国内外获得的认可情况。五大维度从中国问题出发,鼓励用中国的方法来设计中国的方案,进一步促进中国知识体系的重构。五大维度相互支撑,形成一个动态、开放的评价指数体系,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深入,可及时对各维度进行调整,精准反映各建设高校服务我国国家战略的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状态。

2.进行多元的价值判断

“双一流”建设具有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双重价值功能,这就要求“双一流”建设的评价要进行多元价值判断。“双一流”建设强调“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建设的质量效益、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因此,“双一流”建设的评价要关注各建设高校所发挥的辐射带动高等教育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贡献经济社会发展、引领世界科技进步、参与国际治理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双一流”建设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主要建设任务。特别是在人的培养上,“双一流”建设强调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同时,重视个体发展的需要,支持人的自由发展。因此,“双一流”建设的评价要关注“人”的发展情况,要全面考察各建设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显著效果,在教师成长与评价上探索的成功经验。从多元的价值判断出发,“双一流”评价的核心要素遴选应把握“战略导向、一流引领、重点突出、系统构建、客观呈现”的五大基本原则,总体考察各建设高校在立德树人举措、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建设成效,反映各建设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

3.建设独立的数据监测平台

清理“四唯”、重构中国知识体系,要求我们抛弃西方论文数据库,使用与建设我国独立自主的教育信息数据库。构建独立的数据监测平台,是汇集“双一流”建设专有数据的关键,为“双一流”建设的动态监测提供了基本保障。“双一流”建设数据监测平台将集大数据挖掘、监测状态实时输出、建设成效横纵比对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为各建设高校、各级政府提供多维动态观测建设成效的服务。平台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部门相关数据、第三方评价数据、院校填报部分数据、各类公开数据。在数据挖掘方法上,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各种信息技术发展使海量的“双一流”建设数据整理转化为观测者需要的各类信息。在动态监测结果呈现上,监测平台将各种数据信息输出整理为各类交互式动态图表,友好、便捷、动态、全方位地展示各建设高校的建设成效,协助各建设高校及时发现建设问题,提高建设效率。在建设成效横纵比对上,通过横向比较其他建设高校的建设成效、纵向比较自身各年度的建设成效,协助建设高校找到建设短板,也为各级政府下一轮“双一流”建设的决策提供参考。

4.多元的评价主体参与

多元评价主体参与是实现多元价值判断的核心和基础,是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支撑和保障。为保障评价的国际视角,要在“双一流”建设评价的评审中加入国际同行专家。作为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权威,国际同行专家的加入能够使评价结果更加专业化和国际化,客观考察各建设高校在国际的影响力和国际水准。为坚持评价的第三方视角,要“鼓励第三方独立开展建设过程及建设成效的监测评价”,邀请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多个第三方共同参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评价,要注意舍弃第三方评价中带有“四唯”倾向的评价指标,也要慎重选择营利性评价机构。为凸显“双一流”建设的双重价值功能视角,要组织覆盖政府有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人员及国外相关领域人士组成的专家评审队伍,针对各自擅长、精通的领域进行评价,确保全方位评价建设成效的价值。

“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的创建,将加速“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对清理“四唯”,重构中国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需要广大专家、学者参与,共同研究、共同实践,为清理“四唯”,构建我国“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贡献一份力量,不负党和人民对“双一流”建设的期待。

【作者:王战军刘静 乔刚】

【作者单位:王战军、乔刚,北京理工大学;刘静,北京理工大学、河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