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兰州大学党委深改办、发规处

最新更新

【中国高等教育】王战军等:清理“四唯” 呼唤“双一流”建设评价创新(一)

发布时间:2019-01-15 字体大小 T |T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国家历史坐标方位下,为提速高等教育发展、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服务国家大发展所做出的长远战略决策,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创新构建“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命题。建立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书写国际大学评价的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

一、清理“四唯”,把握“双一流”建设评价方向

在当今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全球格局下,大国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布局了“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建设以满足新时期国家战略需求为出发点,是新时代国家的重大决策,是支撑国家各项战略的基础,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引领性工程,是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发展道路的探索性实践。“双一流”建设时间跨度长,目标宏远,任务艰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推进工程。作为不同于以往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双一流”建设评价既不能因循守旧,固守以往高等教育评价的方式方法,更不能盲目崇拜国内外各类大学和学科排行榜,照搬市场化、商业化的指标体系。在清理“四唯”和重构中国知识体系的新命题下,扎根中国大地,建设符合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实际的创新评价模式,形势紧迫。

1.清理“四唯”,对中国特色评价体系的构建提出新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科技部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科院 工程院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等有关文件要求对“四唯”倾向进行集中清理。“四唯”造成了教育系统急功近利、唯利是图、浮躁投机的不良风气,也是近年来学术造假问题不断涌现的始作俑者。“双一流”建设绝不能以论文、“帽子”、奖项作为建设目标和评价标准,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当机立断,对“双一流”建设提出的最新指示和要求。

在各建设高校集中全力进行“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开展清理“四唯”的专项行动十分必要。“四唯”显示出部分建设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未能正确、全面认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深刻内涵。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各建设高校过度推崇国内外的大学和学科排名。国内外各大排行榜向来重视以论文和奖项作为主要评价指标,ARWUQSTHEUSNEWS为例,直接以高水平论文发表与论文被引用为指标的权重分别60%20%38.5%65%国内外各大排行榜在强化“四唯”效应的同时,还不断向我国高校输出基于西方知识系统的评估价值理念,导致我国大学和学科建设出现同质化趋势,遏制大学与学科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双一流”建设实际的评价体系,不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将抗击国内外排名对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干扰和影响。

清理“四唯”,要求各建设高校进一步深刻学习体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内涵。“中国特色”是“双一流”建设的本色,是实现赶超的有效选择,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服务国家需求,体现教育的人民性,创造性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一流”是对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总体要求,要在坚持教育自信的基础上,达到国际认可的一流的标准。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由内而外的长期生长过程,要注重精神内涵和制度文化层面的建设。学科建设也不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全部。要坚持“双一流”建设“中国特色”的底色,并将其渗透和贯彻在大学文化、大学治理当中。追求排名会严重干扰“双一流”建设,排名更不是“一流的标准”的根本要求。一流的标准内容包括技术、制度和文化三个层面的要求,显然,这三个层面的要求是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除了达到技术层面的要求,我们更该追求高层次的制度和文化方面的一流。片面认识、甚至歪曲理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内涵,将进一步催化“四唯”倾向。清理“四唯”,不再追逐国内外排名,建立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2.重构中国知识体系,对中国特色评价体系的构建提出新的要求

知识体系是一个内涵宏大的概念范畴。鸦片战争以来,近代西方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价值涌入中国,冲击着中国的传统学术。中国传统知识系统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在当时社会与思想的剧烈变动中,逐渐衰落与转型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之学。这一转变,成为传统学术门类向现代意义上的学术门类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伴随着传统知识系统的解体,转化和移植于西方的中国近代知识系统建立了起来。改革开40年来,我国逐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建立起以十三门类划分的学科体系。然而,我国的知识体系历来具有“依附”本质,缺乏自身的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长久以来,西方知识体系构成了西方话语权,想要加强我国的话语权,基础就是要建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的中国知识体系。

我国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重构中国知识体系,将结束西方知识体系对我国教育的长期垄断,是文化自信的高度体现。只有拥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为原始创新提供不竭动力,才能从源头上提升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扭转。高等教育承担着探究高深学问和知识生产的重任,“双一流”建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领航雁和排头兵,无疑要承担起重构中国知识体系的历史重任。用中国的知识体系,去解释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现象,去传播中国社会发展的故事,让越来越多的产品打上“中国创造”的烙印,是党和人民对高等教育战线的期待,是“双一流”建设要解决的一个理论和现实问题。

评价对知识体系的重构具有推动作用。当前,国际知名的大学和学科评价普遍基于西方知识体系下的国际论文数据库。以各建设高校普遍关注的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为例,ESI来自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是基于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科学引文索引)S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的全球论文统计数据库。科睿唯安的ESI的研究领域与我国学科分类具有较大区别,无法良好对应,它的Web of Science论文数据并不包含人文艺术领域,不能展现评价对象的综合水平。西方论文数据库根植于西方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的国内外排行榜,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学科体系、发展路径、教育体系形成了巨大冲击。“双一流”建设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双一流”建设绝不能靠西方化排名引领,“双一流”建设的评价更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如果仅是“找一些有关中国的数据,放入西方提供的技术模子里面”,或者直接使用西方各类排行榜的数据结果,不仅不利于“双一流”建设的实施,更不利于中国知识体系的建设。在创新中国特色的评价机制上,“双一流”建设重任在肩,义不容辞。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急功近利的评价体制和自身知识体系的缺乏,是制约我国原始创新的瓶颈。清理“四唯”,创建激励原始创新的评价体系,将为需要长期积累的自主性基础研究创造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激发原始创新主体的活力;重构中国知识体系,消除西方知识体系的垄断,将从根本上为原始创新提供驱动力,根除“抄袭”“造假”“重复”的不正之风。“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清理“四唯”,重构中国知识体系,创新评价机制,是时代给予“双一流”建设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