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中国特色学科评估体系
大学与学科排名日益受到世界各方关注。有关分析认为,当前主要的国际大学与学科排名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科研指标占据指标体系主要位置,并主要通过发表SCI论文等情况和获得国际大奖(如诺贝尔奖)来进行大学评价;二是声誉调查占据指标体系重要位置(有的占比高达40%-80%),且参与调查的对象主要来自欧美地区(如2018年泰晤士大学排名的声誉调查中,欧美地区参与调查占比超过80%);三是评价体系均未设置体现“育人成效”的相关指标;四是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共性、普遍性和可测性,均未设置体现本国特色的指标;五是组织评价机构性质上看,均是新闻媒体或商业公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办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在体现中国特色上下功夫”。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有关大学与学科排名体系,还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无法有效体现立德树人成效,无法有效体现高校服务国家发展需求的贡献,更无法体现中国特色;而且,在学术评价标准上主要参考国外的期刊论文和科研奖项,难以科学反映中国高校和学科建设的实际水平和对国家的贡献,不能准确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质量和制度内涵。这不仅是评价话语权的问题,更是价值导向和发展方向问题。作为组织教育评价的专门机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政府政策导向,强化中国特色评价,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专业性和公正性,紧密结合我国高校实际,依托具有良好声誉的广大专家学者开展评估评价,是保障和促进大学学科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使命担当。
当前,坚持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指引,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中国特色学科评估体系甚至大学评价体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满足中国需求、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评估与大学评价理论和评价标准,主动发出中国声音,树立中国标准,掌握高等教育评价领域的话语权,是政治和战略考量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与质量标准的必然要求。
1.坚持高校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引导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义是我国高校最鲜亮的底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取向日趋活跃、社会主流和非主流思潮并行激荡的形势,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科评估要牢牢把握住评价中的政治关,为专家提供更加细化的评价标准和指南。一是引导专家在评价时进一步关注高校学科建设的政治方向和支撑国家发展的贡献。二是引导专家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审视学生质量,在关注学生学术发展和职业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贡献,更加关注毕业生投身社会志愿服务工作、支远支边、保家卫国、扶贫攻坚等国家最需要的岗位和地方等情况。
2.健全以立德树人成效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将各项职能统一到人才培养上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也是检验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根本标准。学科评估要进一步完善以“立德树人成效”为中心的评价体系,把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能统一到人才培养上去,以更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支撑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在评价过程中将“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作为重要标准。特别是对于科学研究的评价,不能仅考察科研水平,更要突出高水平科研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支撑作用。比如,可以对学生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定量评价,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提升和受益程度进行定性评价。
3.全面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育人”“育才”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应该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重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不能空喊口号,要拓展评价指标、丰富指标内涵、改革评价模式,从“育人”和“育才”两方面将人才培养评价落到实处,以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学科评估一是要加强考察学校和导师对学生“育人成效”的评价。如加强了解学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等育人课程和讲座的情况,通过有效方式了解导师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文化素养教育及学风教育等方面的情况。二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用人单位等多元主体对培养质量的评价话语权。面向在校生、毕业生、指导教师、用人单位等,了解不同主体对“育人”和“育才”成效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三是要创新声誉调查方法。声誉调查要更加强调、不断加大国内各行各业人士参与评价的范围和力度,构建国内学科评价良好生态。
4.完善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也是立德树人任务的直接责任人。以往一些评估通常采用“数帽子”的方式对教师队伍质量进行评价。第四轮学科评估重点考察队伍结构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评价教师“扎实学识”上进行了有益探索。今后,学科评估将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评价体系,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为根本遵循,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将对教师“师德师风”与“扎实学识”的评价有机统一。如综合考察师德标兵和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果,以及相关负面案例情况,通过有效方式了解教师师德师风和学术道德建设成效等。此外,学科评估将更加多元的展示教师队伍质量,如可将教师在重要国际组织中任职和发挥作用的情况纳入考察,引导教师更加积极的参与国际事务、制定国际规则、树立国际形象。
5.深化科研评价改革,推动学科在前沿性突破性发展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两端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科研评价改革是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环节,要沿着“推动学科向前沿性突破性发展”和“引导学科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两条主线同步推进。学科评估要加强对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解决中国问题的科研的项目(如国家重大专项、重要国防军工项目)和成果评价。在社会服务贡献中,更加关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成效,同时关注毕业生扎根边疆和服务基层、服务艰苦环境等典型案例的情况。引导专家在主观评价中更加关注通过学科交叉产生的原创性、前沿性、突破性科研成果,引领学科向前沿性突破性发展。
6.强化分类评估,构建更加完善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也是落实意识形态这项“极端重要”工作的要求。学科评估将进一步加强分类评估,针对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门类特点,完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和程序规范,引导高校关注学科特色和内涵建设,遵循教育规律,突出质量导向。对于自然科学,突出原始创新能力、国际科学前沿竞争能力和满足国家重大需求能力的评价;对于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将政治方向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突出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引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为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发挥更好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学科评估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教育思想,坚定自信,不断优化评估体系,不断创新评估模式,不断完善评估方法,引导高校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坚持中国特色,强化国际影响,加快建立更高水平的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学科评估体系,为加快我国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做出积极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黄宝印、任超、陈 燕、林梦泉】
【作者单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